雲端旅行去金馬:六個關鍵字,漫遊冷戰前線 2021.1.22
因爲每個台灣采取徵兵制,每個男生到了年齡都需要去服兵役,而這種風氣也很容易帶到社會裏:如會叫自己的上級為長官.
台灣 國語政策 1945年解放之後,很多人都講臺語、客語和原住民語言,但這些語言跟國民黨的接收有衝突 此政策直到90年代才結束
地下坑道的口號標語除了教化洗腦之外,也有一點實用價值——作爲路標
從口號也能看到其時代和演化
“兵變”——台灣男生去當兵的時候,女朋友出軌
金門的一些崗哨變成了擺放神象的廟
推動馬祖賭場是想希望中央能夠中央能夠重視馬祖的交通問題,軍艦,坐著很不舒服,很容易會吐;機場也不能直接起降
澎湖之爲澎湖是由馬關條約定義的
廈門、福州等的一些城市會把金門包裝為“後花園”,所以很多金門人都會把大陸人看作為觀光客
而馬祖相對來説較遠,來自大陸的觀光客比較少,地形也比較崎嶇,開電動車很耗電
大陸來的人沒有國際駕照,因此只能騎電動車,沒有機車摩托車用
以下是官方的文字總結(亦在Youtube上有視頻回放):
端小聚:雲端旅行去金馬—六個關鍵字,漫遊冷戰前線
端傳媒台灣記者李易安,以一名曾在馬祖服役的「老兵視角」,帶讀者認識曾作為戰地前線的金、馬地區,和報導中未提及的故事。
交通與後送飛機
常搭金門航線的讀者會發現,台北飛金門並非是直線航行,而須飛至澎湖上空再轉往。從航道圖來看,台灣海峽有著中線禁航區,作為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的領土,理論上飛進金門時已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但在技術上卻沒有,這也是兩岸分治在法理上仍然對立的明確證據。
至於馬祖,囿限於氣候,每逢春天容易起霧,冬天又有東北季風,使得飛機與船班易受影響,而作為兩岸前線,金門人卻常提到「後送」兩字,意思就是無法在金門治癒的疾病患者,必須將患者送回台灣治療,雙雙體現出作為前線,但醫療資源和交通卻不足的困境。
>> 延伸閱讀:我們跟著美國駐台人員腳步走趟金門:兩岸開戰,它是否屬《台灣關係法》範圍?
金馬的政治符號
1958年,八二三炮戰(金門砲擊)爆發,兩岸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炮擊,與此同時,撤退來台的中華民國政權,亦試圖將金馬的印象,鑲嵌於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繼而維持它法統上的正當性。
「中橫公路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承載著兩岸對峙下的歷史記憶,譬如說1960年蔣經國坐金馬號長途客運前往梨山,車殼上即印著秋海棠形狀的中華民國地圖」,李易安認為,從此可看出金馬號是如何跟故有領土連結,亦代表金門與馬祖,作為提醒中華民國存在的符號意義。
然而,連結的符號也成為獨立的桎梏。「現在很多台派,就覺得金門與馬祖是台灣邁向獨立的阻礙,甚至在2020台灣大選,出現了一個主張台灣與澎湖按照國際法理可以獨立的台澎黨」,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說。
>> 延伸閱讀:專訪李問:身為民進黨人,為何舉起中華民國國旗?
關鍵字:拼音/口音
在民國時期,中國的漢語常使用郵政式拼音,如青島啤酒、北京大學皆是。而現今的「金門」二字,除沿用仍保留團音(ㄍ,[g])的郵政式拼音Kinmen外,亦有歷史悠久,具國際知名的閩南語漳州話Quemoy,反映拼音背後不同的時代背景。
「如果有看過李安的《飲食男女》,我覺得那就是最後一代,經過正音的台灣標準國語」如易安一般經歷1993教育改革後的年輕人,相較於父母輩明顯的本省、外省口音差異,反而趨於同質,「我有一種假說,現今台灣的主流腔調其實是匯流後演變出來的,或許亦可看作台灣人在認同上的匯流」。
>> 延伸閱讀:邊境上的異鄉人
關鍵字:僑鄉
關於金門作為東南亞僑鄉之一,易安提及一位新加坡女士—王淑貞(Lisa Ong)。她的祖母是1914年在金門出生,1921年「落番」到新加坡。過去王淑貞對金門的印象模糊虛幻,但隨著祖母過世,逐漸浮現尋根的想法。首次前往金門旅途上,她帶著祖母的遺物,仿效祖母當年,搭船回到曾經的故鄉。
除了王女士,另外還有一名日籍華裔的紀錄片導演—HAYASHI(林)先生,當時他為了拍攝日籍華人對國共內戰想法的紀錄片而來到金門,「我那時問他為何不乾脆去馬祖,在日華人很多是從離馬祖較近的福州、福清一代移民」,易安認為這顯示出馬祖在國共內戰中的失聲。
>> 延伸閱讀:2020年,我以「老兵」身分重返「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前線
關鍵字:出土/覆土
位於金門太武山上有間海印寺,裡面存放著八二三炮戰(金門砲擊)時為躲避戰火,被廟方埋於土裡的羅漢,直到1993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才重見天日,而機場前曾是軍營的閒置土地,卻在開發過程中拆除戰地遺跡親愛堡。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當年海印寺的羅漢,因戰爭而被掩埋,而基地卻是在軍事化最激烈時被蓋出;然而到了承平時期,羅漢重見天日,但碉堡卻被推倒,一個被出土,一個被覆土」似乎映照著金門現今軍事遺跡和都市開發該如何平衡的爭議。
隨著時間的更迭,金馬在新舊歷史拉扯中該如何面對?易安在一個軍事坑道裡曾看到各式各樣的標語,「也許『決心捍衛台澎金馬不撤軍』標語,投射出中華民國政府,對金馬居民自1990年代解除戰地政務所感受拋棄的一種共同體呼喊」,而曾是往返台灣證件的金馬許可證,亦搖身一變為文創商品的中華民國護照套,幽默折射出當年金馬居民無奈與犧牲的歷史。
>> 延伸閱讀:冷戰的航線:台灣與中國之間,被砲火反覆摺疊的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