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不知为何,翻到小説最后一页时,才发现眼泪早已流过了脸颊......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从即将面临枪毙的刑场被改判流放的可怕噩梦后,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使他对世界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19世纪50年代俄国正值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本书的背景就设置在此时。沙皇制度下平民受地主、贵族的剥削和压迫,生活极其艰难而痛苦,而这种悲惨的命运却难以改变。因爲权力总是集中在上层的那些人手里。这样人吃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专制社会是残酷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普通百姓是如此的无力,这样的无力感氏在等待行刑前早就深有体会了,因此创作了这部小説。

 

小説的情节其实并不複杂:“我”伊凡是个孤儿,被收养住在公爵管家家中,并喜爱上了管家的女儿娜塔莎,后来因爲上大学而离开了伊赫梅涅夫家。而这段时间,公爵的儿子阿辽沙住在管家家中,与娜塔莎互生情愫。

“我”偶然之间目睹了史密斯老人的死亡,因此租了他的屋子,后来遇见了其孙女涅莉,并将她从恶毒的房东太太那解救出来。与此同时,公爵听信了他人的谣言,认爲管家诱使自己的儿子儅女婿,立即撤下了管家的职务,并向法院告管家私吞财产。儘管这是完全没有证据的诬告,但管家还是败诉了,赔上自己所有财产。而阿辽沙则与娜塔莎私奔,令管家顔面大失,发誓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女儿。

另一边,阿辽沙虽然有天真的一面,但受其父亲的影响,也有轻浮放荡的一面。他和娜塔莎同居后,开始在外与妓女鬼混,事后却又诚恳地求娜塔莎的原谅。而公爵因爲儿子与娜塔莎的关係而切断了经济供给,使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住的环境比较恶劣。同时公爵因爲钱的缘故而竭力撮合阿辽沙和卡佳的婚姻。在一次对峙中,娜塔莎当面揭穿了公爵破坏她和阿辽沙的关係的阴谋诡计,但阿辽沙对他父亲的尊重和信任却不变。而阿辽沙在与卡佳的交往中发现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个女孩,陷入了一种抉择的痛苦中却仍然盲目的相信或毋宁説是自欺欺人认爲自己永远不会离开娜塔莎,之所以说是自欺欺人那是因爲娜塔莎早已明白他将会听从公爵的要求,阿辽沙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则与公爵有一次会面并交谈,深刻地展露了公爵游戏人间,只爲金钱,压迫底层人民的事实。

“我”后来知道了涅莉的故事。她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吸引,骗走了她父亲所有的财产,生下涅莉后,那个男人便抛弃了她们母女,涅莉的母亲坚决不要儘管那原本是她父亲的钱,跟涅莉生活在一起。而史密斯却一直不愿原谅涅莉的母亲。知道她快离世了,史密斯才慌忙赶去,却只看见涅莉母亲的遗容。通过巧妙的安排,“我”让涅莉将自己的故事叙述给管家,管家颇受感动,决定原谅娜塔莎,他们重归旧好。故事的最后,涅莉因爲精神衰弱而离世,管家一家决定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却从涅莉的遗物中,得知了涅莉的父亲其实是公爵。

 

儘管是如此简单的内容,但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因爲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小説,一个作家要写出这样的小説,不仅要有出色的写作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要创作并发这样的小説,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就像是梁老师在课上谈的贾平先生写的《废都》,被外人当作色情小説来宣传,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其实是反映了在当时知识分子的迷惘不知前路的现状,是一种政治小説,写这样的小説也是一种风险,最后在删除了一些露骨的文字后获得出版,也是不容易的。在现在的中国尚且如此,换作是19世纪的沙俄,风险就大得多了。

 

接下来想分别谈谈小説里的每一个主要人物,这些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娜塔莎: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爱上了阿辽沙,跟家庭决裂去私奔。这种爱本质上不是一种欲求的爱情,而是一种类似母爱的关怀和爱护。这种爱跟卡佳对阿辽沙的喜欢其实是一样的,纵容他做坏事(找女人以及不信守诺言等),并从他事后的道歉和亲热中得到了足够的补偿和满足。但跟卡佳不同的是,她对现实其实看得很清楚,并没有抱著不可能的希望,知道阿辽沙终会在公爵的谎言和威严下离她而去而与卡佳结婚。儘管有时会因此而失魂落魄甚至变得十分暴躁近似神经质,但她在阿辽沙面前仍强装快乐,让阿辽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而同时也能在公爵的挑衅和嘲笑下将自己柔弱的一面暂时拿开,跟公爵针锋相对,保护住自己的尊严。可以説她代表的是爲数不多的看清现实而不愿屈服勇敢抗争的下层人民。

但同时,她却没有勇气跟阿辽沙坦白这一切,没有把他在自己身边来跟公爵抗衡,而是任由阿辽沙自己去抉择。而这一点其实也説明了人民更多的也只是默默地忍受上层的损害和侮辱。这亦是不少读者在读这本书非常气愤爲什么他们不争的原因,但这确确实实就是当时的状况,我们若要求那时的人民要有现在的抗争精神其实是不现实的。説到底,她是一个小女生,她根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社会的不公和欺凌落到自己的身上,但起码她还有自己的尊严,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阿辽沙:公爵的唯一合法公开身份的儿子。之所以这么説,是由于读者我认爲公爵必定会爲了钱而欺骗了不少女人,有不少他不愿被世人知道的私生子。回到话题里,与他父亲的狡诈、虚僞相反,阿辽沙对人真诚而天真,个人猜测这很可能是公爵故意培养的结果:因爲天真和友善的儿子会更容易去控制,并且这样的性格也很容易被上层的人所赏识和喜欢。若阿辽沙跟公爵的性格相同,相信娜塔莎和卡佳都不可能爱上他,公爵的撮合就不可能起效果了。可这样的性格对他自己来説却是相当致命的。他受尽父亲的摆,无法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诺言对他而言亦不是不可违反的事物,因爲违反之后以他天真而诚恳的道歉能够治愈所有他带来的创伤。从这里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会是一个靠谱的负责任的丈夫,卡佳对自己能够让他幸福的信念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信和不理智。另一个角度来説,像阿辽沙这样的人是一个极端而危险的存在,他势必会毁掉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在此小説里,娜塔莎和卡佳便是那些个体。

 

涅莉:一个受尽磨难的小姑娘。母亲被公爵诱拐,外祖父被騗去了大量的财产,一贫如洗。自小跟母亲相依爲命,受刚强的母亲(至死不愿接受公爵的钱,带走那份抢走她父亲财产的合同让公爵一辈子担忧)的影响,宁愿去乞讨也不愿意去亏欠具体的某个人的人情。同时由于外祖父跟母亲决裂,外祖父在母亲生前不曾开口原谅,这种冷漠和残忍使得涅莉有一种自虐的倾向,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好,唯恐他人疼她爱她,她会撕碎送她的新衣服,穿回破旧的衣服。儘管后来她被伊凡收养,得到了衆人的爱护和怜惜,并促成了娜塔莎和管家的和解。但这样命运悲惨的女孩注定是活不久的,世界亏欠她太多太多了,把社会无限的黑暗压得她喘不了气,她的小生命过早地消耗殆尽。幸运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身边有很多爱她的人,这不得不説是一种人民互相取暖的感人时刻了。

 

“我”伊凡:一个十足十的知识分子。生活窘迫,靠写小説赚钱。擅于观察社会,捕捉到史密斯的古怪和软弱,认识了卡佳聪慧善良的一面。可以説,如果没有这样的洞察力,这个故事就多了不少的迷雾。同时他也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他同情古怪而孤独的史密斯,从恶毒的房东太太那收养涅莉等等。即使看上去小説里伊凡的存在感并不是那么的充足,但是实际上他的戏份其实并不少,这样的行爲也只有一个落魄而又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才可以做出来。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声音非常非常的小,常常是被打压的对象,随时会被控告反革命而掉脑袋,但他们仍奋不顾身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爲了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希望,只有他们才能团结所有的人民爲了一个目标而依然前进,即使会失败,但当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被侮辱和被损害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胜利的号角便会吹响。

 

公爵:小説中集所有罪恶于一身的坏人。小説中也有其他的坏人,但加起来可能也坏不过公爵。他贪爱财富,不择手段。欺骗天真纯洁而富裕的姑娘,夺走她们的财富后随即抛弃,可以说是无耻之极。但在公衆面前,他就会带上练就的面具,以高贵而绅士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以至于不知内情的人会认爲他是一个善良而大度的贵族,甚至他儿子也被他矇骗了。这么一副面具在娜塔莎激烈地指责他时也没有脱下。那这样的面目什么时候会展现出来呢?作者没有使我们失望,他安排了一个公爵与伊凡独自交谈的情节。在这一环节,公爵反而有种血肉感,他也是一个人,会愤怒,会疯狂地侮辱人,毫不掩饰毫不僞装。这反而展现了这个公爵有血有肉的一面,他不完全是一个毫无表情的机器人。但不管怎么説,他仍是邪恶而狡诈的,对下层人民没有任何的同理心,反而以侮辱他们为乐。当时沙俄人民的悲惨生活便可见一斑了。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这本小説在我看来虽然不是陀氏最好的小説,但这是他从纯虚构的小説里过渡到关注社会人民的著作之一,其中能看到他早期精湛而细腻的文笔,以及加入了不少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19世纪50年代底层人民与地主、贵族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衝突,虽説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人民他们不懂得起来反抗,但这也是因爲没有人认爲可以反抗的缘故,只有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反抗压迫反抗损害才成爲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説,就不难理解爲什么陀氏后来改写这样的小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