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成墨初譯)

 

成年人给孩子看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就像是这些东西以前儿童从来没见过一样。

成年人都认为,只有漂亮的东西,美丽的风景,亮丽的颜色和震耳的声音才会让儿童敏感。所以大多数人都会用这些东西去逗儿童,企图让儿童对它们感兴趣。

我们平时也注意到了,儿童会被歌声、钟声、风中的彩旗、灯光所吸引。但这些东西所产生的吸引力都是外在的,而且都是一瞬间的。当短暂的吸引力过去以后,儿童的注意力就会被大量地分散,这样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这些现象和我们平时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做一下对比。假如我们正在看一本充满趣味的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响亮的乐队演奏,我们就会放下书,跑到窗前去看看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活中我们看到某个人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很容易被响亮的声音吸引。然而,儿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刻得出结论。

这样来说,外界的东西可以强烈地刺激到儿童,也会自然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这只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平常现象,和儿童的内心世界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

对于儿童发展起绝对作用的还是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心理也是独特的,就像儿童会全神贯注地观察那些毫不起眼的事物一样。

但是,当儿童被吸引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微小的东西看时,这个东西并不会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那只是儿童对于那个物体的一种感情的流露。

 

儿童会用心地观察每一个微小的事物,儿童看待成年人,也一定会带着一种轻视的感觉。只是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综合,但是我们成年人却经常这样做。

在儿童的世界里,成年人非常愚笨,不能正确地理解很多东西。从儿童的心理视角来看,成年人不够精细,也不够用心。我们对于细节的疏忽,就会让儿童理解成无能和蠢笨。

深入地想一下,如果儿童有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儿童就会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并不相信我们这些成年人,就像我们成年人不相信他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理解对方的根本原因。

 

成长中的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心理状态差距很大,如果双方都不愿意进行调整,那么他们很难在生活中和谐相处。

虽说应该是双方进行调整,可事实上儿童还是受害者。儿童被迫做出调整,以适应成年人的生活。

一旦儿童的行为违背了成年人的意愿,或者儿童的想法和成年人的想法发生冲突,那么儿童就会受到成年人的打击或限制。

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也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在爱孩子的名义下进行的,成年人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可是,通常成年人都有贪婪的欲望,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包括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总是拼尽全力保护。

然而成年人的这种贪婪在教育儿童方面却被很好地掩饰起来了。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对儿童负责,就是在正确地教育儿童,引导儿童。

 

成年人要想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就要给他提供一张合适的床,也不要在孩子不困的时候逼迫孩子睡觉,让孩子有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

当孩子有了困意的时候或者累了的时候,就让孩子去睡觉。当孩子睡到自然醒的时候就从床上起来。我们经常向许多家长提意见,建议他们不要用儿童床,就是这个原因。

适合儿童的床应该是比较矮的,最好是贴着地板的床,这样儿童醒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躺在床上或者起身活动。

 

儿童也是有内在需要的,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根本没有考虑到儿童内心的真正需要。但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这种本能也是可以控制的。

上述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成年人尽量地去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这样成年人给孩子提供的东西才可能和儿童的内心需要相符合。儿童的心理得到满足,才会和成年人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旧教育的弊端,真正地帮助孩子,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进步。

儿童是有生命的,是有思想的,成年人要学会理解儿童的想法。不应该把孩子当成服从自己命令的工具。就算孩子还小,成年人也不可以随意命令孩子,让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

成年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儿童才是自己的主人。成年人必须主动地走进儿童的心里去真正地帮助孩子。这是所有母亲最大的心愿和期望,也是教育者的愿望。

孩子在父母面前是个弱者,孩子要依据自己的内心来发展,父母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把理解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也是教育的起点。

 

儿童走路和活动的原因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在走路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走路就是为了某种目的,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们以正常的走路速度直接往前走,从而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可是儿童的走路完全是内心力量的驱使,是想要更快更好地掌握走路的能力。儿童是在练习着,使自己的思维可以控制自己的四肢,从而更灵活地走路。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走路速度很慢,也没有什么节奏。因为儿童的走路从目的到步伐都不具有机械性。儿童突然地向前走,就是想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近点。

成年人想要真正帮助儿童学会走路,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正常步伐和某些机械性的目的,使自己的步伐适应儿童的步伐。

 

孩子的小手在伸出去的那一刻,就代表着孩子想和环境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成年人应该以一种惊喜的态度来对待儿童的这种活动,可是事实和我们说的并不一样。成年人害怕孩子拿到那些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物品,想尽各种办法把家里的东西藏起来,不让孩子碰触。

孩子在伸手的时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碰”,就和习惯说“别动,安静”差不多。

人的本能都会进行自我保护,成年人的潜意识里有种天然的恐惧感,这就使自我保护的本能更加强烈。就好像是在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秘密地和侵犯财产的力量斗争。

视觉和听觉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儿童必须利用周围环境的东西来练习自己的听觉和视觉。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动。只有不间断地使用自己的手,才会对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儿童需要辅助他运动的工具和活动的机会。但是,这些需求都在家庭中被成年人给忽略了。

在成年人看来,家里所有的东西儿童都用不着,所以也没有碰的必要。于是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就是不经过允许什么东西都不能碰。

儿童会偷偷地拿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旦儿童成功地拿到了这些东西,就会像饥肠辘辘的小狗得到骨头一样,带着骨头到角落里偷偷啃食。

儿童偷偷地观察和玩弄这些东西,疯狂地吸收着物品上的营养价值。在吸收的过程中还会担惊受怕,害怕别人会突然抢走手中的东西。

 

成年人并不懂得孩子出于本能而进行的活动,当孩子第一次把这种本能用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成年人就会觉得特别惊奇。

成年人知道,要想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真正地帮助儿童,就要对孩子做出很多让步。他必须舍弃自己的某种脾性,对环境的要求也不能严格,但是这样一来,会和日常生活发生冲突。

可是如果孩子不能和自己喜欢的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那么他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这和不允许孩子说话是一样的。

只有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满足自己的渴望和内心需求,才能解决和孩子间的这种矛盾。

 

成年人对孩子的行为看不过去,是因为成年人认为孩子做的事情没有用处,二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方式和行动节奏和成年人有所差异。

行动的节奏,不是个可以随便改的概念和习惯。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形,是一个人特有的特征。

当一个人的行为节奏和我们自身的节奏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快感。可是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节奏以适应别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儿童也喜欢在这种不慌不忙的节奏中进行某些活动,可是儿童的节奏和成年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当成年人看到孩子做事的节奏时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就会有种想改变儿童节奏的冲动。

从成年人的心理分析,他们喜欢那些敏感度高和迅速的节奏。比如,即使活泼好动的孩子造成了很多的混乱和无序,成年人也认为可以忍受。他可以什么都不管,因为他知道儿童这样做是出于天性。

可是一个孩子在缓慢做着一些事情的时候,成年人在旁边看着就很难受。成年人会想着干预孩子,有种想帮孩子的冲动。

可是成年人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儿童感兴趣的事被成年人做了,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成年人本身也就成了孩子自然发展的绊脚石。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大声哭闹,不让成年人帮助自己,这表明孩子并不想让成年人来替他做这些事,他想自己成长。

没有人会想到,对儿童没有什么用的帮助,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压抑。这种影响会伴随着儿童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在给儿童做示范的时候,如果显得过分热心或者动作过于夸张,儿童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影响。

就是说,儿童的自我原本可以让他独立完成某件事,可是这种自我却被另一种自我取代了。取而代之的这个自我虽然很强大,但是并不属于儿童。

在外来自我的作用下,孩子逐渐失去了还不成熟的行为方式。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并不愿意这样做,虽然成年人可以通过暗示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本意绝非如此,很多成年人的心里也不知道自己对儿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其实成年人是可以对儿童进行适量的限制的,只是限制要让孩子有所反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限制就会成为孩子的阻碍。

这些愿意发号施令的通常都是有素质的成年人,或是有自制力的人,尤其是经过专门训练和指导的保姆,这些人尤其是保姆的禁令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

 

孩子对暗示很敏感,这可以看作是他内在敏感性的表现。这种敏感性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很有好处,我们称其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

儿童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模仿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被成年人的一些行为所吸引,并会自然地去模仿这些动作。

在这方面,成年人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成年人可以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鼓舞,因为对孩子而言,成年人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儿童可以通过看书学会自我引导。

成年人若想让自己的指导是正确的,就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缓和的心态来慢慢地行动,这样儿童才能清楚地看到成年人行动的整个过程。

若是成年人拒绝这样做,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行动,这样就不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任何作用。成年人会用自己的节奏来代替儿童的行为节奏,将自己的快节奏或标准施加给儿童。

暗示针对的主要是感官,只要是事物对儿童有强大的吸引力,儿童的感官就会感觉得到,这种感觉会转化为内心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会激发出儿童潜意识里的各种行为活动。

即使是刺激感官的对象,只要儿童认为它们有吸引力,也能得到一种强有力的暗示,从而让儿童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莱文教授用电影记录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这部电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儿童对一些相同的物品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用以区分有问题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

实验对象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他们年龄差不多,生活环境也类似。实验道具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和玩具,包括教具。

我们开始看电影中的画面,第一组孩子走进教室的时候,好像对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都很有兴趣。他们站在桌子旁边拿各种东西玩,玩得都很开心。

每个儿童都欣喜地拿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玩着,玩了一会儿后,就换别的东西再玩。玩完了这个玩那个,就这样一直重复着。

接着,我们看见第二组孩子走进了教室。这组孩子和上一组孩子明显不同,他们的脚步非常缓慢,并会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对于桌子上的东西,他们很少拿起,只是在一旁观察着,一点也不主动。电影的下半部分一直是这种情况。

那么这两组儿童中,哪一组是有缺陷的儿童?哪一组又是正常的儿童呢?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缺陷的是第一组。他们兴致勃勃地玩着每一样物品,显得活泼开朗。

可是,其他看电影的人的看法好像和我们的看法截然不同。

在人们正常的情感和以往的经验中,成年人会认为活泼积极的孩子是反应敏捷且聪明的孩子。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正常的儿童在长到一定的阶段后,会变得安静和理性。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二组孩子在长期凝视一样东西,并且站着不动,他们在认真地沉思。孩子可以以理性的方式安静地活动,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认真地思考,这是正常儿童的表现。

显然,这个实验的结论和成年人早已认同的其他观点相冲突,因为大家都普遍地认为,只有聪明的孩子,才会像电影里第一组孩子那样活动。

可是我们在学校经过大量的观察后发现,正常儿童的行为和平时我们说的并不一样。他们的行为伴随着思考和沉思,他们在行动的时候会受到理性的控制和指导。这样的儿童同样会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会对有兴趣的东西反复研究并且利用它,这种自我控制是难能可贵的。

儿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要能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理性约束,而不是无目的地到处乱跑。

对一个人来说,可以用审慎且沉思的方式行动,这是很正常的。这表现了一个人有着自律意识,外在也很有序。

如果儿童没有这种内心的控制力,就很难自控,那么外来的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取代自身的意识,就像没有航行方向的船,只能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

外界的意识不能使一个儿童做出正常的行为回应,因为外在的东西永远也不会为儿童的行为提供引导。

一个真正受外界力量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就和人格分裂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情况在儿童的身上体现出来时,儿童就会因此错过很多的发展良机。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儿童看成一个成年人,这个成年人乘着热气球到了沙漠里,突然,热气球被风刮走了,成年人就独自待在了沙漠里。他放眼望去,沙漠里没有一件东西可以代替热气球,他被困住了。

这样的情况会在成年人身上发生,也会在儿童的身上发生。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儿童就会和成年人产生冲突。可是儿童的心理机制不健全,表达方式也不清楚。这样就会使儿童成为某些因素的牺牲品。

 

我们都知道,经常做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可是人们都忽视了运动的另一个作用,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自信,磨炼人的意志力。运动也是培养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个人理想的提高和旁观者的热情迸发。

 

儿童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渴望能够自己独立做一件事,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会非常努力。

真正自由的儿童,会积极地收集感官世界的感官材料,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材料来卖力地进行活动。儿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天生的发现家,儿童的精神好像总是在现实和自我实现之间穿梭。

儿童是个发现者,尽管他的发展形式不是一定的,但毫无疑问,儿童具有美好的前景。

 

对于孩子心中的爱,很多成年人认为这是孩子的本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错了,这是孩子内心的精神塑造,只有当孩子成长在有爱的环境中时,这种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每一孩子都是那么地爱自己的父母,他们也需要父母给予他们帮助。所以,他们给予父母爱,是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伟大的偶像。

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唇动,掌握词汇,掌握这门陌生的语言。孩子可以根据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上存活。我们就像是孩子的生活导师,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孩子是多么喜爱他的父母,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本受益终生的书,孩子会把父母的话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大脑中,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应该这么做。

 

父母一直在教育孩子要爱周围的一切,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

可是,父母只是说说,并没有示范给孩子。孩子是怎么学会爱的,难道真的是父母教给孩子的吗?孩子能从那些因为一点小事不合心意就随便发脾气的父母那儿学到爱吗?

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教会孩子爱,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爱,又怎么会教给孩子呢?

我觉得是孩子告诉父母什么是爱,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孩子让父母知道世界是有爱的,他们是父母爱的向导。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生活的细节,当我们想去睡觉的时候,孩子拉着我们的手,不愿意我们离去;我们外出的时候,孩子也想一同前往,这是因为孩子真的不愿意和我们分开。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孩子的爱。这种爱是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当他们长大后,这种爱也就消失了。

你想想,等到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还会这样对我们吗?他们还希望时时刻刻和我们在一起吗?

不会的,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只会轻轻地说声“晚安”,然后离我们而去。

可是,我们现在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直说自己没时间,甚至认为孩子特别烦,想远离他们。

事实上,我们似乎一直想摆脱自己的孩子,不想再做孩子的奴隶,希望享受自己的独立空间。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上孩子会来到我们的房间,因为他们希望第一眼看见我们,这正是孩子对我们的爱。

可能,这时候父母的房间还是昏暗的,父母还在继续睡觉。但是,孩子已经等不及想要见到自己的父母,希望可以触摸他们的肌肤,倾听他们的呼吸。

可是,父母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他们会很无情地训斥孩子,仅仅是因为孩子打扰了他们的美梦。

如果,你听到孩子说,他不想打扰你们,只是想触摸一下你们,感受一下你们的存在。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觉得,我们之前的训斥是多么残忍吗?

孩子是需要爱的,这么简单的一点要求,难道我们都不能满足吗?

可能,我们成年人已经被生活磨炼得没有了原来的激情。可能,我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意图。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去唤醒我们曾经的活力。

我们要想唤醒曾经的活力,就需要这么一个人每天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们应该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需要从这些真实的生活中,去实实在在地感受爱,去让我们的心中充满爱。

孩子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努力,可能不会有那么充足的干劲。甚至,我们会变得颓废、不上进,因为我们没有生活的动力。

 

关于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中,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从自己的习惯中走出来,转到我们的发展方式上来,而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做的工作就只是帮他营造一个适合他的生存世界。

这样看来,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只要保证给予他适合的环境让他自由发展自己,他就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心理发育。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一种理论的诞生一定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完全了解这个事情,我们就不能认同。一旦达到我们的期待,那么我们会毫不保留地接受新的理论。

在经历了最初的怀疑后,我们一旦认可了这种新理论,就会把自己投入到证明新理论和宣传新理论的潮流中,并且可以牺牲一切。

这些人抱着巨大的希望投入进去,他们认定自己是新理论的代言人,是他们最先提出的。

可是,事实是他们只是更关注这个新理论罢了。

当然,一种新理论的提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更考验我们的是,如何让大家普遍接受这种新理论。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面对新理论时,接受的过程是很缓慢的。

 

在发现新理论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有伟大的计划,也许某一个微小的变化就成为发现新理论的线索。一定程度上讲,作为对新理论的追求者,一个人或许只有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情才会找到线索去发现新理论。

当然,这个新理论是要有具体的准确的实验来证明的,光靠一个人的想象是不能成立的。一般来说,如果想要证明,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法:

第一,要证明这种新理论能够在所有的条件下都成立;第二,必须要保证这个新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并且具备在社会现有的条件下促进发展的作用。

 

这种事情会经常发生,每次从专注中醒来,孩子都不会感觉疲惫,相反他们会精力充沛,如同刚睡醒似的,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这种只关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多见,可是我还是能够看到任何孩子本身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动作,这样的动作能够通过他们日常的生活反映出来。这个被我叫作“反复锻炼”。

 

越是老师教得好的事情或者是某件事被分解得很透彻,孩子就会越无意识地进行不停的动作。

 

只有在儿童没有发现更具吸引力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才会让自己投入到玩乐中。玩乐只是他们喜欢的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他们认为有更好的,他们就会完全把注意力从玩乐中移开,就跟大人打牌娱乐一样,玩乐只是他们的放松方式。

在孩子不情愿的时候,成年人让他们玩乐,他们会没有丝毫热情,感觉厌烦。一旦有吸引他们的新事物出现,他们会立刻放弃玩乐。

在我们这里,孩子总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他们也不会感觉无聊而要去玩乐了。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会忘记教他们到底怎么做才能做好。我在课堂上教这个的时候,他们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所以他们给予了我掌声,因为我站在平等的地方认可他们。

跟我想的没有差别,我也开始认识到,即使是孩子,也是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的。可是周围的成年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我们学习语言重要的是要会读,而拼写只是把声音转换成我们眼睛可以理解的图像而已。

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书里面的文字跟我们日常的用语是不同的,但是这两样都在同时发展着。我们知道,书中的文字是根据日常用语进行推敲后得来的,如同把点滴的小溪水都汇集起来发展成河流似的,书中精练的文字也是通过对日常用语的积累才得到的。

这两种语言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自己的手写出要讲的所有事情,这种功能像手跟舌头一样,成了可以进行沟通的媒介。

但是,在进行书面语言的学习中,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手可以画出跟规定的文字相同的符号,在我们看来,这没有什么难处,只是对声音的一种记录罢了。可是,在看到孩子的临摹时,我才忽然了解了这些。

 

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他们才能辨认出这些字母。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但是,我们要等待这种无意识的苏醒,假如我们太过着急,那么孩子可能就不会有探索的冲动了。

不止是太早讲授无益,就算是逼迫孩子自己读书,也会抑制孩子的热情,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这么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内心是安静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大家的眼中,这种安静应该是沉稳的个性。可是更学术一点,安静却是一种内心没有波澜壮阔的波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很平坦的陆地,总之,这种安静就是教育工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种动力。

在安静的心态中,包含着谦逊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这个就是能够客观观察孩子的前提。所以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这种能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必备这三点而已:合适的生存环境、内心平和的老师以及能够引发孩子兴趣的教具。

 

在下面的列举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喜好。当然,他们也有不喜欢的东西,那些东西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丝毫价值的。

孩子热爱的事情:

反复锻炼;

自主决定;

约束自己;

分步活动;

拥有正确的社交礼仪;

遵从生存的环境;

保持干净;

培养自己的感觉;

独立写字;

脱离书本;

遵守生活中的规定。

孩子不喜欢的东西:

荣誉和处罚;

默写单词;

同样的讲课内容;

教课模式和内容测试;

玩的和吃的东西;

老师的讲桌。

 

最初的时候,成年人习惯用自己的要求看待一个孩子是不是表现得很好。

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在这样的角度,孩子的天性表现不出来,成年人也就没有能力来促进孩子的发展了。

 

老师一定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中避开自己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和孩子拥有良好的联系。

怎么样才能找到容易犯错的地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恰当的帮助下正视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客观地看待自己。

那么最开始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不好的情绪,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善自我而不是批评孩子,帮助孩子改正他们的缺陷。

等到我们把挡在自己眼睛前面的障碍扫除之后,我们的双眼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障碍是什么。

当然这种自我要求不是要老师追求信仰中的完美,既然是人,那么一定会有自己的缺陷和不对的地方,老师也不会例外。

老师需要一定的规律约束自己,也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会虚心接受这些。在人有疾病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们如何修复,老师的过失就像是疾病,也要及时处理。

 

学会给予别人尊敬,代表欣赏别人;改变不好的环境,说明可以净化心灵;尊重别人的意见,可以变得平和;在维持生活的基础上奋斗,能获得快乐;遵守风俗习惯,可以让我们自律;得不到想要的贵重物品,可以帮助我们节省。

虽然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可是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促使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然,我们不能够完全地把社会的要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社会不是基督耶稣。可是,在受到指责的时候,涌现出来的羞愧情绪会让我们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想改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维护自尊,会拒绝改正错误。如果说,在压力中不得已必须改变错误,那么我们也会找一个维护自尊的方式。

 

我们不需要评论孩子的行为,也不用认同孩子的行为,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发展,了解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了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用自己心中的道德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要把那种错误的、对孩子不利的观点抛离我们的内心,然后将我们健康的心理发扬光大。

 

心理学家经过细心观察,将没有真正发展的想象力和对游戏的过分热爱视为“心理神游”,即真实的生活没有受到心灵的重视,眼前的真实生活也离开了。

“神游”可以视为一种逃避,一种对慰藉的寻找。躲进了幻想和游戏,因而有可能把分裂的心理给淹没了。

 

我们可以解决精神涣散的问题,可是对于这种抵触心理,我们无能为力,就算是可塑性很强的孩子,也不能被改变。抵触就像是一个堡垒一样坚不可摧。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会把自己关在城堡中,自己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他们不开心,因为什么事情都必须依赖自己,甚至,他们根本不想拥有好奇心。

如此这般,孩子在本能的引导下,就会走向错误的轨道,他们没有任何好奇的东西,并且他们也不想了解社会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没有了生活下去的手段。

在以前医疗条件很差的时候,我们会将携带病菌的人隔离开,所以我们知道了一个词语“障碍”。

在隔离中,人类没有办法呼吸新鲜氧气,他们处在阴暗的环境中,把自己关进没有缝隙的堡垒中,并且把自己的身体包在棉布中。

大家可以想象,这种生活空间下,没有人可以茁壮成长,更不要说人类的内心世界了。

 

有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办法在生存中保持强硬的态度,成年人就成为了他们的依靠。他们更喜欢成年人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让他们可以直接享受成果。

比起正常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不想动、喜欢哭泣并且对自己身边的一切表示不满,成年人反而认为这些孩子情感丰富。

孩子们厌倦身边的一切东西,当他们无法摆脱这种情绪的时候,往往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成年人。好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身体上的平衡。无论做任何事情,孩子都会要求成年人陪在身边,一刻都不能离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年人就成了奴仆,成了孩子们生存使用的工具。

在我们看来,如果孩子向我们提问,我们会很开心。可是,假如我们在开心的时候注意他们的表情,就会发现这是孩子依赖成年人的借口。

孩子们用这种方法让成年人自愿地陪伴自己,帮自己做任何事情。

在孩子们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成年人的一个动作更重要了。而且,成年人也喜欢孩子的这种服从性。

可是,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孩子们如果长期这样依赖下去,就会变得冷酷无情,也变得反应慢和不想动。

 

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忍受不了自己挨饿,这是身体上的一种病痛。所以,我们必须要吃到东西才行。这跟孩子的内心渴望是一样的。只有找到了可以填满内心的东西,孩子才能存活下去。

这种对于内心世界吸取营养的渴望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我们会对我们的生活表现出浓厚的热情。

可是,这种热情也不是一直存在的,它就像是心脏的悸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说,这种心理就是一种助推力,孩子们能够向世界注入自己的热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将其变成支撑我们身体的能量。

所以我们对于健康孩子的定义是:“他们所在的世界是他们自己所追求的世界。”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就不能生活在自己想要的世界里,那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年人的孩子,会变得过度依赖,喜欢幻想,智力不高。

除了这些,如果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自己的热情,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对不好的事物感兴趣,并且希望自己能做到。

我们都知道,把一个东西拿起来扔掉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孩子的健康心理也是如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很简单地就偏离轨道。

 

孩子们觉得,成年人完全可以成为自己依靠的对象。所以孩子们会让自己的想象来决定对成年人的需求。

在孩子们成功驱使成年人为自己服务之后,他们就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成年人继续满足他们,那么这就成为了无底深渊。

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之后,成年人会受到严酷的对待。毕竟成年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可是,孩子们却没有满足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和孩子就会产生矛盾。

此时,成年人才发现,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才猛然察觉到自己以前太宠他了。

可是,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管孩子是不是一个听话的小孩,他也总有办法让我们答应他的要求。可能是哭泣、哀求或者表示自己的悲伤,这些都是孩子的武器。

所以,成年人无法抗拒这些要求,他们一直答应每件事情,在他们的能力再也没有办法提升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却是极度的不满意,以至于后来孩子们走上了错误的旅程。

这个时刻,成年人反省了,他们觉得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所以,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找个方法纠正过来。

可是,不管是打骂、鼓励还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们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情况就好像让一个因为体温太高无法正常思考的人一瞬间就变得清醒,毫无办法。

但是,假如成年人用的方式让孩子们放弃了不停的要求,我们也不能开心,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们又踏上了另一段不正确的旅途。

 

成上人在无意识中都不会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有过多的赞美。

当然,在有的时候,他们会夸奖孩子长得好看,表现不错,并且会向别人夸奖自己的小孩,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可是,尽管嘴上是这样的,在心里面还是认为孩子做不到这些。他们总会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做什么都是错误的,必须得到他们的亲自指导。

从这个角度看待孩子,会觉得孩子没有任何优点,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宠物,他们希望按照自己设定的模式来教育孩子。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具备威严,那么那种心理就是扭曲的,他们的做法往往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在父亲眼中,他们指导的方式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些都是为了孩子才有的付出。他们往往都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地位的人。

可是,当出现类似的拿玻璃杯这样的事情时,他们就会变得很狂躁,觉得自己的付出太不值得了。

这样看来,成年人对于孩子的期望越高,就越会被自己内心的支配欲所控制。假如当时是一个不相关的人这样做,他可能不会有愤怒的情绪。或者是在自己家做客的人打破了玻璃杯,他可能反而会给予安慰。

可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成年人的表现却有很大的不同。

被自己的亲人训斥,孩子内心会很失落,他们会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还是一个不断惹麻烦的人。从此以后,孩子就会看轻自己的价值,贬低自己。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自己的心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提供需要的一切,以帮助他们吸取新的知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在现实中,家长却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种思考的方式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经过长期的生活,一个成年人在自己醒来后,就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自己的行动,他们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也没觉得按照顺序来是多难的事情。这种活动是无意识的,跟我们吸取氧气以及心脏跳动一样的自然。

可是成年人往往忽略了在这个时候,孩子正是在创造这种无意识性,他们没有给予孩子帮助。

孩子进行活动时,活动的连续性往往不会受到重视,成年人认为孩子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直接把孩子带出去,让孩子做他想的事情。

 

在儿童进行完善自己的行为中,成年人扮演的是破坏者角色,他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按照自己的模式下达命令,强迫孩子服从。

这种不时的打扰,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因此自卑,认为自己必须服从父母的命令。

其实,孩子在进行一项活动的时候,他们心中已经把所有的一切都设计好了,只有保证这个活动完美做完,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有责任管理好自己的活动,只有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如果被不停地打断,孩子会觉得他自己想要做的都不正确。

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抱怨为什么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是他们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什么都不会的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拥有责任感,那么他的内心就一定要很强大,他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支配自己的所有活动。如果一个人很自卑,那么他一定是个无法相信自己的人。

 

这种心理被我们称为“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存在于真实隐患的事情中,是一种明知道没有危险,可是依然害怕的心理。

在我们的观察中,其实让孩子感到恐惧的事情比起成年人来是比较少的。当然,孩子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可是,更准确地讲,孩子可以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恐惧的事情,这点成年人却无法做到。

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时常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的事情,在出现危险的时候,孩子们也会不顾自己的安全去挽救自己的朋友。

 

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不是要在危险中勇敢,反而是对事物一种周全的考虑,可以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危险,以及如何同危险共存。

 

当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发现其实孩子更愿意讲出事实,可是在内心波动中,他们的情绪开始混乱,然后就说出了谎话。

当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是不是习惯性的说谎,这些行为都是孩子自己为了维护自己才做出的,即使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也不能避免不说谎话。

我们在研究原因的时候发现,有的谎话是孩子对发生事情的联想,在联想的时候,他们就或多或少地讲出了自己的想象,这并不是孩子故意的。

就像是在演一出戏剧,这些只是孩子的自由发挥。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孩子认可的一种表演方式。

 

除了创造之外,还有的孩子喜欢说出自己对待一种事情的想法,就像是侦探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一样。

 

在强烈自尊感的驱使下,撒谎成为成年人维护尊严的一种手段,谎言就如同是一种装饰品,成年人在这种装饰下,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隐藏自己真情的情况下,成年人无疑铸成了一道防护网,把自己和生活的世界彻底隔离开。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无法改变世界,所以只能被迫适应这个世界了。

但是,在这种隐瞒中,最坏的一种是针对孩子的。成年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扼杀孩子的一切。而且,在他们这样做了以后,还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成年人为自己也编织了一个谎言,他不断地暗示自己,这样做是上天的要求,自己的做法完全是遵照上天的旨意,是为了孩子好。

当然,在接受命令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有不听话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后,成年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压制这种不服从的行为。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没有多少真实的事情。相反,他们的世界充斥了谎言,他们为了成全自己的利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毫不在意。

最初的时候,他们的谎话让他们逐渐适应了这个世界,可是,这种服从也慢慢成了反抗,所有的热爱都变成了内心的憎恨,这种情感简直太恐怖了。

 

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贪吃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一般来说,孩子们抑制不住想要吃东西的愿望,所以才会贪吃。

这种习惯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必须要经过医疗手段的治疗。可是,成年人却把它看成是有口福,因为我们常说能吃是福。

但是,不仅仅是在现在,很久之前,贪吃就是一种疾病。我们实际上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东西,我们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食量。

这种天性能够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消化系统,维持机体的正常发展。也可以这样说,这种天性适合所有的生物,在天性的驱使下我们选择吃什么还有吃多少。

 

在对孩子的观察中,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吸取知识能够保证孩子的正确方向。

当然,我们找了所有的不同种类的对象进行了相同的观察,这个结论是绝对真实的。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吸取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在通过学习塑造自己独特的性格。

无论如何,学习都是生命中必须进行的步骤。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肢体上的,都不能得出一样的效果。

当然,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假如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按照正常的生活进行,那么我们也不能将孩子引上正途。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帮助到孩子。

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亲自体验学习,用自己的身体来进行自我完善。学习的时候,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对手的应用。我们所有的创造力也都是通过手来实现的。

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当然这也是全人类的天性。人之所以是人,也是因为这个天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满足,觉得快乐,这是保证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的动力。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学习的,有些人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令人厌恶的事情。

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他没有了解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吧。学习原本应该是一种促进人类发展的动力,可是,在社会中,天天追求权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把学习的真谛给泯灭了。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这种心理让学习成为一项苦差事。所以说,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它已经成为我们追求利益的工具。

所以,现在人们才会越来越摒弃学习。

可是,一旦我们进入到了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就会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我们也寻找到了幸福感,这种情绪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脸上,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也会爱上学习的。

如果真是在这个环境中了,学习就会成为我们主动追求的事情,在学习中我们获得了升华,我们可以从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领略到这种美。

人类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超级战士,并且获得自己身体中原本就拥有的能力。

这种高涨的情绪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把人类带到一个更高的山峰,学习也就成了社会得以继续前进的根源。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建设出适宜的环境。

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能,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不是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

这样创造的环境成为了一种世外桃源,我们把它称为“超然”。大家在这种生活中渐渐有了感情,这个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我们在研究人类的历史的时候发现,从低级动物发展到高级动物,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人类也正是通过漫长的时间才得到了更高级的智慧。

这个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发展。最初的人类平和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着人类的发展,他们自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到了现在,人类不再只接受环境而是直接改变环境。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人类单纯地换一个差不多的空间,而是人类运用自己的能力亲手打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空间。渐渐地,人类离不开自己打造的这个社会,也无法停止发挥自己的能力了。

因为,在人类最初的环境中,人类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找到可以维持生活的东西,鸟类的一切都可以直接找到,可是,人类必须抢夺才能够生存。

所以,人类必须要团结一致,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能力的发挥需要将学习作为动力。

可以这样说,人类可以在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适应另外一个环境。但是对于自己的同伴,他们就不能忽视了。他们的情绪会随着周围同类的变化而变化。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不得不逼迫自己维持生存,直到人类创造出新的环境,他们才能了解这个真正的意义。

 

在我们的想象中,成年人和孩子应该是非常协调的,他们会彼此关心对方。但是,在现实中,成年人却并不想进入孩子的世界,也不想了解他们,孩子不能理解成年人在想什么。所以双方相处得并不和谐。

在共同的生活中,大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矛盾。对于成年人看来,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这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他们也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要让他们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这太难了。

再看看孩子,因为能力有限,对于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和快速的步伐,孩子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跟随他们的脚步。

当然,这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有关系的。假如我们能够回到人类刚刚进化好的时候,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不必为了生存耗费自己的精力。只要能够保持温饱,那么其他时间就是自由的。

社会越来越进步,可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却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加快节奏,并且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仅仅是这种快速进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的高科技发明也成为了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的拦路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更多地被关在了高楼大厦中,成年人觉得只有把孩子放在家里,才能够保证孩子安全成长。可是,成年人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他们只以自己的需求要求孩子的行为。

 

在现在的社会中,成年人有自己的责任,他们需要运用创造力建立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赢取整个人类社会的认可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但是,这种奋斗却不择手段,成年人要把自己的活动约束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中。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那么大家也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守则。

当然,不一定都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还有一些具体的规范也要列入成年人的约束当中。

通过对人类发展史的研究,我们发现,大自然的发展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会分配给人各有各的任务。对于这种原则,我们称作是社会分工。这些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的社会中,因为不同的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责任。

所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原则。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跟社会分工有关,这个就是最大效益原则。人类最渴望付出最少,回报最多。

但是这也不是说大家不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这种想法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有优异的表现。所以人类不断地改进劳动用具,并且发明各种替代品,以代替自己更好地完成体力活动。

所以说就算不能全部适合所有的人,可是这样的原则依然是很重要的。人们拥有的钱财越多,就越想变得更好,所以人类之间就有了摩擦和冲突。

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就连那些没有智慧的动物之间也会为了利益而发生战争。

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不只是这些表面上的,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也会引导人类走向冲突。

这种冲突源于人们对财富的贪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要当财富的保管员。从我们的研究中,这种贪婪的心态不是人的天性,可是一旦出现,贪婪就永远无法消除。

除了贪婪,还有对所有物的私有欲,这个直接导致由爱生恨。

这种私有欲如果存在于一个团体中,它就成为了这个团体中的不利因素。在这种私有欲的主导下,团体把与其他人的关系变成了主仆的关系。

虽然不正确,可是这种心态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这种心态可以保证人类能够得到希望的利益,所以人们也将它当作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

在确定了这样的规则之后,人类的世界观就颠倒了。人类把这种错误的、不道德的思想当成了自己追求价值的指导理论,整个社会也陷入混乱中。

人类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看不清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接受了这种错误,在错误的指引下,他们也一并接受了错误中的伤害。

 

孩子在长大成年人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反复进行训练。他在与周围环境的磨合中,不停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同时,也要一直丰富自己的感情。

孩子进行锻炼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最开始的时候要学会发出声音,这种沟通的方法需要孩子付出很多。在同一时间,孩子还要努力让自己的肢体能够协调运作。

为了长大成年人,孩子会自主地规划出要走的路线,这个跟星星有自己的转动轨道一样自然。

根据实验结论,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规律提前得知每一个阶段孩子会有哪些变化。惊奇的是,这种推测几乎是正确的,不仅仅是在身体发育方面,在孩子的智慧发展上,我们也能推测出正确的学习内容。

这个规律是不会变的,这样,我们还能够再估算出离的更远的时间里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

成年人能够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更多的要靠孩子的努力,孩子要不停地战胜困难,在吸取经验的过程中,把伤心转化成动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完成任务。

一天没有到达目的地,孩子就不会停下脚步。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要学习孩子的坚韧不拔才能改变自己。

 

我们发现,成年人和孩子的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更多的是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二者的奋斗目标不同造成的。目标就在他们的脑海中,也不能改变,可是,在他们活动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

在对生物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种生物的生长都会依赖于自己所在的环境。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是一个聚能体,而通过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改造我们能够聚集更多的能量,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真正展现自己的实力。

 

成年人一直是用这样的态度教育孩子的,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完美了,孩子就应该以他们为标杆,把他们当成榜样来模仿。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不需要他们的生存世界和生存技能。

对于这种不对的行为应该怎么看待呢?我们觉得,人类是高级动物,是大自然中最聪慧的物种,是力量和智慧的综合体,也是世界的创造者,拥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地方。

可是,人类拥有这么多的智慧,他们却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继承者,甚至比不上昆虫这种低等生物做的事情。

是不是人类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呢?人类在生活中难道没有看到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方式么吗?

作为创造者,人类无法给孩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必须是漂亮的,纯净的,没有任何尔虞我诈的世界。

当然,在这个希望的世界,成年人会摒弃一贯的作风,抛弃“把竞争作为生存的追求,只有打败其他人才是胜者”的观点,以平和的心态生活。

难道真的没有一个让人类的心灵平和的地方吗?人类有没有想过换一种生活方式呢?是不是也有一个超越了现实的理想被人们追寻呢?

我们找到的可以进入崭新世界的方式是:我们要心存希望,并且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我们的心理会转变。成年人的行为也要跟其他的动物同步,解放自己的灵魂,这样才是生命的真谛。

所以说,有的时候,成年人要放下竞争的心理,让自己平静下来,欣赏世界的单纯。在这个环境中,人们能够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成为不一般的存在。

所以,人类要有改变的勇气,让自己抛开过往的生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打开儿童的心灵之门。

 

在那些没有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成年人身上,我们会看到他们的贪婪和欲望。世界中的权钱利益让他们迷失了,如果成年人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追求这些,那么这种贪婪和欲望足以摧毁世界。

这个也是世界冲突增多的原因。不止是人的内心,所有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富足都会滋生这种贪婪,然后形成冲突。可以这样说,有利也有弊。

那些在遗传学、药剂制品以及物理结构上的研究,那些为了方便而发明的代步机器,把人类一步一步地带向了退化,给人类增添了无数的烦恼。

所以说,我们必须要保证人类是按照正常的轨道发展的,有了这个保证,人类所生存的社会才能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进步,让人类得到精神力量的提升。这样,我们就可以建造一个更先进的世界了。

 

成年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方法,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这种过度自信真的是太愚蠢了。而且这种错误的认识竟然跟随了人类发展的每一步,成为我们无法了解的内心的一部分。

在人类诞生以来,我们认同的教育就是奖励和处罚。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且在规范中可以使用特别手段,这样才出现了教育。最初和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按照成年人模式成长。

成年人把自己当成了人类本身的规则,成年人的想法和希望也就是人类自然规则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纪律与人们普遍接受的纪律的概念是不同的。我的观点是,如果纪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不死板,因为自由本身就具有灵活性。

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的病人一样不动弹,我不觉得这是守纪律。这种状态下,这个人只能说是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这就是纪律的灵活性,这种观念不容易被人理解,也不容易被采用。但这才是真正的纪律的含义,它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不容反对的、被迫的“不许动”的强制纪律。

 

独立教育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获得各种独立的能力,让他们达到真正的独立。

可是,当今,我们却总会习惯性地侍候孩子。这样做不仅是在奴化孩子,还很危险,因为我们这样做会抑制孩子有意的、自发的活动,让他们陷入无能。

很多人认为,缺乏各种能力的孩子就像一个木偶,需要靠我们成年人来操纵。我们从来不去想孩子的感受。

 

只是命令别人服侍自己,总依赖别人为自己做事,这会让人的思想日益变得沉重而迟缓。当有一天意识到这一点并想重新获得独立时,我们就已经没有能力获得独立了。

相比西方的妇女,东方妇女接受的“不许动”的教育更多,这其实是奴役化思想的体现。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男人要为自己也要为女人而工作,而女人则因为不常做事,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各种内在潜力,其能力在奴役中逐渐退化,她作为人的个性逐渐消失,并放弃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有些孩子可能会干扰别人,或做出其他不允许做的事情。对这样犯错误的孩子,我们的做法是,让他一个人在一个角落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放上小桌子和椅子,桌子上放上这个孩子喜欢的玩具。然后,我们让这个孩子舒服地坐在这里工作,而其他同伴的活动也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这种做法总能成功地让孩子停止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他在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伙伴的活动情况,而他也总希望成为伙伴中的一员,为了重获这种自由,他就慢慢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守纪律。

这样的孩子被隔离时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就像生病的孩子需要特殊照顾一样。每次走进教室,发现有被隔离的孩子,我首先就是直接走过去,去关心他。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内心在经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样的纪律教育,这些孩子都会改变,变得更好,并会将这种良好的状态持续下去,他们能从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